原本的直译片名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片名,但尤其巧妙地概括了这部影片。 从综合征这个名字分析,首先它在这里应该被泛化地解释为受总体环境而互相影响作用下的人群之特定状态,而并不能被断定为一种病症;其次,,此片探讨的核心对象即为社群,社群由一组人群与社区环境构成,因此影片用综合征来形容镜头下的这些角色。(「英語為syndrome,本意是指因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的變化而同時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後有指某一些人因相互影響而達成一致的意向。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在劫持事件中,人質因同情劫匪而同其達成一致,反而幫助劫匪對付警察。」——引自维基百科) 一百年即时间跨度,同样一组人群,在一个世纪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换句话说,它要互文的现实就是泰国近代历史。在两段式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幕与第第二幕在色彩、景别、镜头运动、剪接顺序等纪录倾向上的截然不同,彼此接近的是文本角色、演员表演状态、剪接速率;维持一致的则是,老僧侣、塑像,他们在这场演出里,抑或作者理解的泰国历史里,就是一根定心针——始终凝视人群并且做出堪称通透的反应,比如老僧侣面对不同的医生(第二幕的医生显然比第一幕更加相信科学解释一切的权威性,自然其掩饰的明显程度与自身的维护冲动成正比),都是颇具幽默色彩地拿出一包草药,反过来医治医生的心病,在祂的眼中人心透澈;尽管塑像不会说话,却也发挥着同等的凝视功能,于是现代段落的任何镜头都可以被视作神龛视角。 此外,还有一件事需要被重提,也就是我们常认为的第三幕——城市公园组合段,情侣休憩-僧人玩遥控飞机-广场舞,应为第二幕的延宕,而非第三幕。其一的证据来自第二幕末端,农医生与其未婚妻发生是否搬迁至新工业区的讨论时,外部声压随之逐渐强烈,通过声源的引导,这次我们不再只是从塑像前经过,而凝视建筑体内部,那么在观众通过摄影机看向过道尽头时,我们的视点因透视关系中的对角线而聚焦中心,这本为常规;但当镜头转向女医生,它揭示出了女医生在看向观众采用了同样的视点,于是这时,对角线所形成的桎梏观感才如此强烈——我们与他们虽能看见彼此,却无法通过这个画框,更遑论这条长长的隧道。 因此,这也足以反证在地下室的情节中,查克拉疗法应用时,当年迈的女医生的这一次看向镜头,为何会如此惊奇。这是一处运动镜头中的斜向对视,当桎梏不在如其它直面镜头的时刻发生时,影片对于观众作用的查克拉疗法才得以奏效。而当处于重头戏的黑洞般的通风管直面镜头时,我们应该再次联想到,以上的地下室场景中,同样存在这些通风管道,它们就是场景中显露的对角线,亦即视觉上的桎梏。这不禁令人联想到那段对白,「DDT象征什么?」「Destroy Dirty Things」。这是一个与片名同等微妙着回应主题的回答,清洁浊物本是应然,实然却是在摧毁浊物。如同这些通风管道,看似在帮助人类所处环境排除污浊,实则吞噬而摧毁了生命体本身的循环系统——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这就是现代工业伸向并侵入人之自然空间的显化。在现实当中,我也曾如同那位习惯在上场前喝酒助兴的医生一般,醒过来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密闭无窗且空无一人的房间,幽闭恐惧实际上来源于内心深邃的孤独被唤起;一切清晰了起来,我曾经的恐惧不由无人造成,而是现代空间伸向你的一切物。反观最后一场戏中,动作整齐划一的广场舞不过是孤独又藏起来了——画面中的人群与健身教练无不望向彼此,却只是仿照对方的动作,孤独在内心中开始滋长,控制我们的身体而形成躯体化的桎梏行为。孤独在眼前时突如其来,孤独在心中时日复一日。这是其二的证据。 |
原标题:【 综合征、一百年、DDT(恋爱症候群)影评】 内容摘要:原本的直译片名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片名,但尤其巧妙地概括了这部影片。 从综合征这个名字分析,首先它在这里应该被泛化地解释为受总体环境而互相影响作用下的人群之特定状态,而并不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32240.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